您的位置:研究交流 > 经验交流 >> 正文
奉献“五心” 当好“五员”
来源: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2025/10/31    阅读次数:148


 

武威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孟世祖

 

我叫孟世,今年69岁,已有49年党龄2016年退休,2017年担任武威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任职九年来,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这个富有活力的岗位上勤奋努力、发光发热,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收获了很多体会和感悟。我最大的实践和感悟就是两句话八个字:奉献“五心,当好“五员”。

一、潜心研究,当好设计员

了使关工工作更加规范,更有针对性,这些年来我通过学习、走访、调研、思考,造了适合我市关工工作的“五步工作法”一是“叫响一个口号”,即大手拉小手,小手接大手,老少共联手,发展齐动手。通过这个口号,把“一老一小”凝聚起来共同工作。二是“发挥两大优势”,即发挥好“五老”的阅历优势和青少年的活力优势,双向发力各展其长三是“打造三个平台”,即打造网络平台,建立市县乡三级部门、企业、学校等关工工作组织体系;打造联络平台,利用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离退休党支部等阵地和老干部微信群、公众号,把五老骨干组织好联络好;打造活动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五老和青少年的积极性。四是“扭住四个抓手”,即抓组织、抓队伍、抓教育、抓示范,做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关工组织;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五老”骨干。五是“依靠五种力量”,即依靠家庭亲和力、学校硬实力、社会影响力、部门凝聚力和领导推动力,共同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五步工作法”为全市关工工作起到了较好指导作用。

二、真心实干,当好施工员

作为常务副主任,我始终把抓落实作为第一责任。在日常工作上,注重做好“四个五”抓落实。一是“五力”同发创优势,借家庭之力抓养成,借学校之力抓教育,借部门之力抓联动,借社会之力抓环境,借领导之力抓落实;二是“五教”同步强素质,把德教、法教、科教、家教、健教有机结合起来。三是“五共”同心聚合力,做到关工委成员单位机制共享、责任共担、力量共用、工作共推、信息共享。四是“五劲”同使助发展,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组织“一老一小”为公益事业使好劲为文明建设使为脱贫济困使好劲为平安治理使好劲为乡村振兴使好劲。在机制建设上,建立了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信息共享、五老管理、关工办职责”的“1+3”工作制度“五个一”抓落实机制,做到每年开一次成员单位联席会一次推进会,组织一次集中督查一次集中培训一次工作评估在督促检查上,我通过协调汇报,以市委市政府正式文件明确规定,把关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年终考核内容,做到关工工作与党政其他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

精心指导,当好宣传员

为推动关工工作上下联动,人人参与我利用各种机会大力宣传关工工作。比如,利用家长联谊会宣讲关工知识,在老年大学讲关工知识,召开关工委主任座谈会探讨关工工作,在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宣传关工工作。我还积极探索“党建带关建”的新路子,注重把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培养成“五老”骨干,把优秀“五老”培养成行业离退休党支部书记,让他们身兼两职肩挑双责,带领广大五老发光发热,带动离退休党建和关工工作双促共赢。为了使“党建带关建”形成长效机制,我坚每年在“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讲课,已连续讲了七年,撰写心得20多万字。

热心工作,当好联络员

这些年,在基层走访调研时,常常看到很多刚退休的老同志年富力强,但苦于没有发挥余热的地方。于是,我探索实践五老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相结合、关工委与相关部门相结合、骨干队伍与专业队伍相结合的关工作模式。根据“五老”年龄结构、知识层次、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分别成立“五老”宣讲团、思政关爱团、健康教育团、扶贫济困团、网吧监督团、兴学助教团、法治维权团等组织,引导广大“五老”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广大“五老”有事干有成就。比如司法干部王瑞生,退休后成立“老王说理室”,凭借其丰富的司法经验,调处各类纠纷346起;“陇原名师”王新民退休后成立“名师工作室”,深入贫困县开展培训示范60多场次,培训教师18000多名;民勤县15名老科技专家与200多农户结子,建设温棚500多座。

五、爱心奉献,当好勤务员

这些年,我怀揣着为群众做点事,为国家担点责的赤诚之心,把关工工作当作事业,把关工委岗位当作责任,做到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人闲心不闲。我每做一项工作都用心用情,每参加一项活动都动脑动心,每开一次会都求实求效。做关工工作九年来,我没有让别人代写过只语片言,没有给组织提过非分要求,外地开会坐火车,参加活动不接送,下乡督察轻车简从,自己所有的讲稿、讲话、汇报、发言都亲自动手。通过参与工作,自己思想深刻了,思维活跃认识高了,身体也越来越好了。

  • Copyright©www.gsgg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 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陇ICP备18003608号-3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昌路1648号 邮箱:gsgxxyd@126.com
  •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6201009909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