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研究交流 > 经验交流 >> 正文
坚持守正创新 勇担时代使命 奋力书写关心下一代工作新篇章
来源: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2025/10/31    阅读次数:112


酒泉市关工委副主任 任晓敏


近年来,酒泉市关工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锐意进取、笃行实干,团结带领广大“五老”倾心关爱青少年成长,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在创新发展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有为争位,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强保障

市关工委始终服从服务于全市工作大局,尽其所能抓教育、办实事,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基于此,市委、市政府始终对关工委工作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在财政和编制收紧的情况下,市关工委工作经费不减反增,达到10万元,增加人员编制1名,关工办工作人员达到3人。为配强市关工委领导班子,市委书记王立奇同志亲点常务副主任人选,与老同志谈心谈话,并对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正红同志经常过问、多次出席关工委工作会议及活动,强调“不支持关心下一代事业就是不讲政治,不重视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就是不称职”,并不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协调解决工作难题。在市上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带动形成党政重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创新探索,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强教育

着眼活动实效,创新搭建平台载体,全方位、多形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持续开展“双学双争”“两史两情”“民族精神代代传”“一讲二唱三访四写”“六个一”学雷锋等品牌活动,紧扣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策划推进“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老少同声颂党恩 携手奋进新征程”“青春心向党 奋进新时代”等主题教育活动,参与老同志和青少年10万多名。命名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等“酒泉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16个,组织开展“青春之力践行学党史、青春之光筑梦新时代”“走进教育基地 瞻仰缅怀先烈”“红色基因代代传”等主题实践、红色研学活动600多场次。

三、精准发力,扎实推进关爱工程强帮扶

聚焦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关爱服务体系,用心用情为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积极争取省关工委支持,落地“春苗营养厨房”“校园开心农场”“少年硅谷”创客教室等项目,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制度落实到位、项目运行良好。认真抓好“千人扶助”“散居孤儿帮扶”“困境尖子生助学计划”等关爱项目的组织实施,配套资金30万元,帮助300余名青少年走出困境、顺利完成学业。设立酒泉市关心下一代基金,线上线下募集资金60多万元,先后组织实施困境儿童救助、民族乡困境青少年资助、残疾儿童康复支持等关爱活动,649名青少年得到帮助。着力构建“关工委+成员单位”的帮扶机制,联合市妇联、市市场监管局、市慈善总会等成员单位开展“把爱带回家 同心护成长”寒假关爱服务、“冬日暖阳”爱心助学、“关爱困境儿童 冬送温暖”捐赠等帮扶活动10余场次,累计捐款捐物20余万元。

四、发挥优势,主动服务中心大局强担当

围绕中心工作,凝聚“五老”力量,在助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幸福美好新酒泉建设中展现“银发”担当。积极开展关心下一代帮扶工作,举办农村务工青年技能培训240余期,开展“银辉惠农”送科技下乡、温室蔬菜种植技术讲座活动10余场次,受训青年达1.3万人次。全面推广农村“假日学校”经验做法,累计建成“假日学校”44所,围绕课业辅导、才艺培养、心理疏导、情感抚慰等方面广泛开展关爱服务活动。600余名“五老”积极参与弘扬好家教好家风主题活动,讲好家风家训故事,带动一批家庭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扎实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普法帮教活动,先后开展“护航青春、德法同行”普法宣讲活动86场次,向各学校赠送法律知识读本9000余本,帮教青少年203名,为高水平“平安酒泉”建设贡献了关工力量。

五、多措并举,全力抓实自身建设强根基

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意见》和省、市“两办”《实施意见》,坚持“党建带关建”,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以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为核心,积极实践探索,关工委自身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强化顶层设计,制定酒泉市关工委工作制度、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关工委办公室工作制度等10余项。坚持制定年度重点任务分解表,结合调研开展,督促推动工作落实。坚持抓好基层关工委建设,先后制发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企业关工委建设等指导性文件,基层组织活力不断凸显。去今两年,全市新建企业关工委组织23个。着力实施“五老”队伍提质工程,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班、关工工作者能力素质提升专题培训班,完善“五老”人才数据库,调整组建“五老”志愿服务团、宣讲团、关爱团,建成“五老”工作室35个,实现了“五老”人才资源向内聚集、关心下一代工作向外辐射的良性循环。

  • Copyright©www.gsgg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 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陇ICP备18003608号-3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昌路1648号 邮箱:gsgxxyd@126.com
  •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6201009909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