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市关工委办公室主任 胡振中
我叫胡振中,现任张掖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市关工委办公室主任。很荣幸作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代表发言,我内心充满了感激和自豪,也深知这份荣誉不仅属于个人,更属于所有投身关心下一代事业的“五老”和每一位为青少年健康成长默默奉献的基层工作者。
一、牢记使命,用力筑牢工作堡垒
2000年从部队转业后,我坚持以不变的赤诚之心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刚接手工作时想法简单,可眼前的困境远超预期,尤其是基层关工组织不健全,工作开展不规范,难以形成有效合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跟随老领导白天跑单位调研,晚上梳理问题、研讨对策,并及时上报市委逐项落实。经过不懈努力,织就了覆盖全市60个乡镇、869个行政村、5个街道、73个社区、189所学校、26家企业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关工“组织网”。在健全组织的基础上,我们立足实际,提请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实施意见》,组织修订完善制度14项,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让工作有了“硬约束”。同时,积极争取经费保障和人员编制,市关工委每年10万元、县区每年4万元的工作经费全面落实,市关工委办公室增设职能科室1个,增加编制2名,有效解决了“想成事却没钱办事、没人干事”的难题。市关工委办公室先后被表彰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8名“五老”获全国、全省表彰。
二、真诚感召,用情凝聚“银发力量”
“五老”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力量源泉。可最初动员“五老”时,并非一帆风顺,不少老同志顾虑多。面对这些情况,我和关工办的同志们没有退缩,用最质朴的方式挨家挨户登门拜访,坐下来唠唠知心嗑、拉拉家常话,把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意义、孩子们的渴望,一字一句说给老同志们听。正是凭借着一次次上门的真诚沟通、一个个故事的情感共鸣,越来越多的“五老”被打动。就像市人大原民侨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国华,她刚退休时和老伴商议准备去外地养老,但在了解到全市缺少能把西路军革命精神讲得透彻、讲得动情的“五老”时,毅然决定加入“五老”宣讲团。如今,张掖已形成一支1200多人的“五老”骨干队伍。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五老”专长,组建了“五老”宣讲报告团、关爱团以及家风家训指导、网吧义务监督等12支志愿服务队,全市7所老年大学探索建立关工小组,38个街道社区(乡镇)建立“五老”工作室。同时,我们建立健全“五老”激励关怀机制,积极协调办公活动场地,组织观摩学习,开展体检慰问,以真心换真心,以服务暖人心,正是这份双向的奔赴,让“五老”队伍不仅壮大了规模,更凝聚了人心。
三、立足优势,用心厚植红色基因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张掖市高台县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时留下殷切嘱托:“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我们整合全市红色资源,联合宣传、教育等部门打造关心下一代红色教育基地阵地22个,邀请老党员、老战士“坐馆”担任宣讲员。打造“红色+德育”“红色+实践”等特色课程4个,将红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组织青少年开展“重走红军路”“红色故事分享会”等活动120多场次。去年,在高台县解放街小学开展的“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思政宣讲结束后,孩子们纷纷围坐在“五老”身旁,说“陈爷爷,西路军的故事太感人了,我长大后也要像董振堂、杨克明等英雄一样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一句句质朴的话语,如同一束晨光,让我和“五老”无比温暖与欣慰。那一刻,红色基因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四、不负期望,用爱托举青春梦想
张掖有28万多名青少年,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有相当一部分。为了摸清底数,我们联合民政、教育等部门建立“青少年关爱信息库”,对每个困境儿童的家庭情况、学习需求、心理状态都详细记录。积极争取“校园开心农场”“爱心书屋”“少年创客中心”等项目87个,各类关爱资金680多万元,持续推进“留守儿童结对关爱帮扶行动”“五老万人关爱行动”等帮扶活动,累计救助困境青少年3000多名。我们还特别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综合素质提升,组织有专长的“五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累计服务青少年2200多人次。孩子们紧攥捐赠物资的手,眼中闪烁的泪光,以及接受心理辅导后的释然,每一个瞬间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时刻告诉我,关心下一代工作是托起明日希望的坚实臂膀,是播撒在孩子心田的温暖阳光,更是照亮青少年前行之路的不灭星辰。
今年已56岁的我,距退休仅有4年,只要组织与孩子们需要,我仍愿与“五老”和社会各界热心下一代事业的朋友们携手并肩,让每位青少年都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脚下有路。最后,我想用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发言,我们的事业就像祁连山的雪水,看似无声,却滋养着整片绿洲。